介紹
「媒體」在現今社會體系的運作,扮演著媒介、催化的角色,有時甚至成為引領潮流、主導價值的台柱。從「需求」的營造、「生產」的建立到「廣告」的推廣,乃至於「專家學者」的良心推薦、權威評論,已成為一連串運作下的標準程序。這部集生產、廣告、消費、評判、於一體的機器中,媒體佔了極重要的份量,包括「文化工業」依然在其運作範圍之內,掌握媒體猶如掌握油門、剎車和方向盤一樣。

本次「雄獅計畫」企圖藉一本流通藝術文化圈內的雜誌,連續四個月買下廣告版面,製作作品發行流通,以此省思「媒體」在台灣美術中扮演的角色和它的遊戲規則。它觸及的層面包括:「媒體在文化活動中的廣告角色、商業功能」;「媒體權威對大眾意見的影響」;「資訊的權力分配和資本運作」;「複製所帶來的普及化和對」〞唯一〞、〞原作〞的挑戰」;「媒體運作過程中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擴張」。

在時間上,以四個月的流程逐步完成刊載。這涉及廣告者購買媒體版面,大眾購買、閱讀、消費媒體資訊,金錢與知識資訊的關係在此計畫中的地位可以清楚的突顯出來。而對未聞這一事件、未閱讀此一廣告的人而言,作品並未完全完成,它有1993年 5月 1日發行起就永遠展覽著、存在著,等待被閱讀、被傳播,觀眾閱讀的當下和地點決定了它的展期和展地。

造形在觀念藝術中已非必要條件,事實上文字、影像、紀錄、造形具有相同的地位與可能性。當觀眾在漆黑的空間中,面對光亮的牆上寫道:「在我們與無之間沒有任何空間」時,我們對「空間」、對「空無」、對「自己孤寂的存有」,都會有深刻的觸動,經由文字對空間的再體悟。

對「空間」、「時間」、「無」、「存有」、「過去」等不可掌握的存在結構進行反思。
作品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