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臺北市立美術館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北美館與國際當代藝壇進行交流,所舉辦之最重要國際型大展,今年適逢國際台北雙年展20週年。因此在20年之際,特別策劃「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藉由文獻的建置,展示與藝術對談活動,重新憶起與凝視台北雙年展的進程,在轉身和迴返的姿態中,重新找到創造和解決問題的方位與視角。
回視二十年來的參展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家改變自己身體的位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在地為主題,經歷對本地的探察、研究、融入與理解,甚至邀請民眾參與而完成。因此展覽現場除了展示實體海報與文宣品、藝術家作品計畫手稿之外,同時展出以「在地性」有關的主題及活動、也是為該屆北雙展特別提案創作的作品,例如:2000台北雙年展德國藝術家爾溫‧烏爾文(Erwin Wurm)來台實踐《一分鐘雕塑》的紀錄影片;2012台北雙年展瑞典籍藝術家弗蘭妮‧侯伯格(Virlani Hallberg)經田野調查與訪談後所拍攝的《倒退三角廣場》;以及當屆在北雙展提案參展、在展覽結束後仍舊持續進行的藝術計畫,例如︰2010台北雙年展石晉華提案的《網拍台北雙年展空間》+《X顆菩提樹》、白雙全《讓藝術帶著你回家》延續到北京實踐等。最後,也特別邀請曾經參展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余政達與周育正創作結合聲音與文本、回應「台北雙年展」的新作。
為了讓看似靜止甚至被人遺忘的過去檔案,重新被人憶起、翻攪,進而讓人沈思、再度發聲與展現熱度,因此特別規劃藝術對談活動。活動分為兩類,其一是邀請歷屆國際策展人返台,由研究「策展學」的學者呂佩怡規劃「對談。雙年展」以特定議題,向歷屆策展人進行提問,也與台灣的策展人及藝術專業人士進行觀念與經驗交流及對話。另外也請資深國際策展人徐文瑞策劃「比野拉拉松」(Biennalathon),廣邀藝術圈專業人士就二十年來,台灣目前創作方式及藝術生態、機構與政策變遷、以及國際交流等方向規劃馬拉松式的藝術對談活動。所有活動同時錄影成為台北雙年展的檔案生產,在對過去台北雙年展所開啟的另一種回憶、閱讀、感知與檔案生產活化的策展理念下,期望對台北雙年展的過去,甚至未來,有更完整的感受、理解和展望。
-
Shi Jin-Hua1964-2024X Bodhi Trees, 2010-2021Trees, basalt, canvas, cement paint, digital photograph, pencil on paper, documentation42 x 29.7 cm (Artist Statement),
166.5 x 235 x 4 cm x 2 pcs (Counting Canvas) ,
130 x 52 cm x 12 pcs (Documentation)
35 x 23.5 x 3.8 cm x 30pcs (Wooden board),
97 x 23 x 14 cm x 2 pcs (shovels) ,
15.5 x 10.5 cm x 250 pcs (Prayers) ,
10.2 x 15.2 cm x 25 pcs (Process images) ,
27.9 x 21 cm x 12 pcs (six letters),
14 x 17.25 cm (bankbook of the replant events)
42 x 29.7 cm x 3 pcs (Tree Planting List of the replant events). -
Shi Jin-Hua1964-2024Contemporary Art Alchemy, Part IV - Taipei Biennial Exhibition Space for Auction, 2010Digital photograph, document55 x 189.8 cm,
42 x 29.7 cm